全球70%稀土产能在中国手中,但高纯度产品仍需进口;钴锂镍对外依存度超75%,20种金属正成为大国博弈的隐形战场 。
稀土:王牌背后的隐忧 中国掌握全球48.9%的稀土储量,贡献70%的产量和92.3%的冶炼分离产能,永磁材料支撑着歼-20发动机和导弹制导系统 。但高纯度稀土依赖进口,地缘政治风险下,这张“王牌”需与技术创新捆绑才能发挥真正威力 。
关键金属排行榜:命门与王牌并存
钛 :歼-20机身20%是钛合金,但65%高端钛材需进口,潜艇耐压壳材料仍受制于人 。
钨 :中国控制全球52%储量,坦克炮管和穿甲弹核心材料,但40%高端硬质合金依赖海外 。
钴 :95%依赖刚果(金),无人机电池命脉悬于地缘政治,再生技术尚未突破 。
铼 :航空发动机叶片核心材料,90%靠进口,中国储量仅237吨,伴生开采难解燃眉之急 。
镓和铟 :中国储量全球第一(镓68%、铟72.7%),但氮化镓芯片技术被美国垄断,高端铟提纯不足 。
三类风险金属的生存法则 高风险区 :钴(95%依存)、锂(76%)、镍(91%)、铌(90%)、铼(90%)——供应链集中在刚果(金)、印尼、智利等动荡地区 。 中风险区 :钛(65%)、铁(69.6%)、钽(65%)、锆(90%)——高端技术被日德美垄断,如航母甲板钢、核反应堆材料 。 低风险区 :稀土、钒、镁、铋——中国主导全球供应,但钒合金、镁深加工技术仍落后 。
中国的反制与突围 海外布局 :刚果(金)钴矿、印尼镍矿成重点目标,通过权益矿锁定资源主权 。 技术攻坚 :高纯铌提纯、废锂电池再生钴、液晶面板铟回收(回收率需提至50%以上)成为突破口 。 政策管控 :2025年钨开采配额缩减6.5%,稀土全链条纳入总量调控,对美日欧“卡脖子”金属(钨、铟、镓)实施出口审查 。
全球博弈中的“金属反制” 2025年5月,中国对钨、铟等实施全链条管控,引发海外价格飙涨:欧洲氧化镝价格暴涨3倍,日本铟库存仅够支撑3个月 。美国试图通过3D打印替代钨、欧盟加速开发葡萄牙钨矿,但短期内难以撼动中国80%钨供应、50%铟供应的格局 。
没有硝烟的战场 从战机发动机的稀土永磁体,到核潜艇的锆合金包壳,20种金属默默构筑国防长城。而资源自主权与技术话语权的争夺,已超越矿产本身,成为大国较量的新维度 。
股票小账户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