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红色记忆旅游创作赛#
1986 年,老山前线战火纷飞,硝烟弥漫。在这片热血与牺牲交织的土地上,17 岁的孟宪伟,一名入伍未满一年的新兵,用他的坚韧与勇气,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。
孟宪伟从小怀揣军旅梦想,尽管父亲并不支持,他还是瞒着父亲报名参军,如愿踏上了军旅征程。彼时,老山战役正酣,孟宪伟一心渴望奔赴战场,新兵训练时便格外刻苦,凭借优异成绩,他脱颖而出,成为第 15 侦察大队的一员,开启更为严苛的训练。
当时,中央军委出于战略考量,令各军区部队轮流南下轮战,旨在锻炼新兵作战能力并从战略上牵制越南。孟宪伟深知责任重大,日夜苦练侦察技能,只为在前线能一展身手,报效祖国。
一纸调令,孟宪伟随侦察部队来到老山前线。战场上,他多次执行侦察任务,无论是勘察作战地形、摸清敌人军事部署与兵力,还是破坏敌方重要目标,每项任务都险象环生,但也让他积累了丰富的侦察经验。
其中,“抓舌头”任务最为危险。所谓“抓舌头”,即潜入敌军阵地,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,生擒敌军俘虏并带回我方阵地,通过审讯获取有价值情报。击毙敌军容易,可活捉并悄然带回,稍有不慎就会暴露,这要求侦察兵不仅经验丰富,更要有过硬的身体素质。
此时的孟宪伟,已成长为一名出色的侦察兵,多次成功完成“抓舌头”任务。这次任务下达后,他主动请缨,在战友推荐下,成为第一捕俘手,负责率先制服目标,而后由战友协助将俘虏带回营地。
任务紧迫,捕俘小组趁着夜色,秘密潜入敌军阵地附近。只见敌人阵地形似倒扣铁锅,左右两侧及三面山上皆布有火力点,稍有风吹草动,便会陷入敌人的火力网。孟宪伟和 2 名战友藏在紧挨阵地的小路旁草丛中,然而草丛低于路面一米多,想要一招扼喉并拖入草丛,难度极大。
正当孟宪伟思索对策时,一名敌军朝他们走来。为避免节外生枝,待敌军走近,孟宪伟猛地一跃而起,紧紧抱住对方双腿,将其拖入草丛。但敌军身材魁梧且反应灵敏,被拖入草丛瞬间,竟从腰间抽出匕首,狠狠刺向孟宪伟后背。孟宪伟躲避不及,匕首穿透胸膛,鲜血喷涌而出。
尽管剧痛难忍,孟宪伟仍死死箍住敌人双腿,与之奋力扭打。就在敌人欲喊出声时,战友及时赶到,一托枪将敌人打晕。
新的难题接踵而至,俘虏身材高大,一人难以将其带回营地,可若分人照顾重伤的孟宪伟,任务恐难完成。此时,敌军阵地传来呼喝声,孟宪伟为确保任务顺利,毅然推开战友,让他们赶紧带俘虏撤离,自己则捡起石头,掷向相反方向引开敌人。
战友们含泪带着俘虏回到营地,任务虽完成,却满心担忧孟宪伟的安危。
晨曦初现,营地里军犬突然狂吠。众人赶忙查看,只见孟宪伟精疲力竭地伏在地上,浑身被鲜血染红。原来,不愿做俘虏的孟宪伟,在匕首穿胸、血流如注的情况下,凭借顽强毅力撤离敌军阵地。他用绑腿勒紧伤口,起初还能在山野中蹒跚前行,后体力不支,便捡来树棍支撑身体,继续艰难前行。直至看到营地冒出的白烟,他才松了口气,因气力耗尽,只能手脚并用,爬回了营地。
孟宪伟很快被送往战地医院,他的英雄事迹在军中迅速传开。身负重伤,却能翻越 15 公里山路,众人无不为之钦佩,就连为他治疗的医生都惊叹他创造了奇迹。住院期间,前来探望的人络绎不绝。
休养 3 个月后,孟宪伟伤口痊愈。因其英勇表现,被授予“一等功臣”,并获破格提干机会。然而,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孟宪伟拒绝提干,申请退伍。他想到父母年事已高,且自己身体虽康复,但已不适合继续留在战场,便决定回家尽孝。团领导极力挽留,劝他珍惜提干机会,孟宪伟却坦然回应,已为国尽忠,也该回家尽孝了。
股票小账户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