泡泡玛特:从资本宠儿到市场争议,一个潮玩帝国的冰火两重天
2025年6月17日,港股市场一片哗然——泡泡玛特股价单日暴跌6%,随后一周累计跌幅超过12%。
与此同时,二手市场上曾经被疯抢的Labubu盲盒价格腰斩,黄牛们措手不及。
“谁能想到,一年前还一盒难求的Labubu,现在连原价都卖不出去了?”一位潮玩收藏者在社交平台上无奈吐槽。
这一幕,像极了2021年泡泡玛特上市后的过山车行情——从巅峰到谷底,再从谷底重回巅峰。
而这一次,市场在问:泡泡玛特的故事,还能讲多久?
从“无人问津”到“一飞冲天”,资本的游戏
2020年12月,泡泡玛特在港交所上市,首日股价翻倍,2021年2月冲上107港元高点,随后却一路狂泻,2022年10月跌至9.95港元,市值蒸发90%。
那段时间,连“千亿公募大佬”张坤都割肉离场,市场几乎没人再看好这家潮玩公司。
然而,2024年2月,泡泡玛特突然开启暴涨模式,一年半内股价翻了15倍,市值一度超越日本三丽鸥(Hello Kitty母公司)和万代南梦宫(奥特曼IP持有者),成为全球第三大IP公司,仅次于迪士尼和任天堂。
“这简直是一场资本狂欢。”一位私募基金经理感叹,“但狂欢背后,是有人在精准抄底,也有人在高位套现。”
创始人、机构与散户的“冰与火”
在泡泡玛特股价最低迷的2022-2024年,创始人王宁和高管团队多次增持,而早期投资机构蜂巧资本、黑蚁资本则选择在股价起飞后逐步减持,最终清仓退出。
“风险投资本来就是要退出的,赚了十几倍,不跑还等什么?”一位VC投资人直言。
但散户和部分公募基金就没那么幸运了。
2022年四季度,10只基金曾“精准抄底”泡泡玛特,却在2023年股价横盘时割肉离场,完美错过后续的暴涨。
“基金经理换人、市场情绪波动,都可能影响决策。”一位业内人士分析,“但最讽刺的是,泡泡玛特真正的爆发,恰恰是在大多数人放弃之后。”
研报的“预言”与现实的背离
过去18个季度,全球研究机构发布了577份关于泡泡玛特的研报。
有趣的是,在2024年之前,分析师们的目标价几乎完美预测了股价走势。
但到了2025年,当Labubu在全球爆火、泡泡玛特股价狂飙时,研报却开始“跟不上节奏”——目标价均值(237港元)远低于实际股价(275港元)。
“现在的问题是,泡泡玛特的护城河到底有多深?”晨星分析师指出,“它的IP没有迪士尼那样的故事支撑,仅靠‘颜值’能走多远?”
摩根大通则持相反态度,6月19日将目标价上调至330港元,理由是“泡泡玛特的全球化潜力被低估”。
潮玩的未来:盲盒之外,还能靠什么?
泡泡玛特显然意识到了问题。
2025年初,它成立了动画工作室,计划推出《Labubu与朋友们》剧集,甚至筹备电影项目。
“IP不能只靠盲盒,必须讲故事。”一位行业观察者表示,“但这条路,迪士尼走了100年,泡泡玛特能多快追上?”
此外,政策风险也不容忽视。
中国已出台规定,限制向未成年人销售盲盒,未来监管是否会进一步收紧,仍是未知数。
结语:资本的游戏,还是IP的胜利?
泡泡玛特的股价,像极了它的盲盒——充满不确定性,却又让人欲罢不能。
有人在这里赚得盆满钵满,也有人在高位接盘后懊悔不已。
但无论如何,泡泡玛特已经证明了一件事:
在这个时代,情绪价值,或许比故事本身更值钱。
股票小账户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